【导读】: 气势恢宏的国家大剧院已掀开神秘的面纱,向世人展现她美丽的容颜,不过,观众可能还不知道,大剧院不仅美丽壮观,而且其建筑科技含量也十分高。...
气势恢宏的国家大剧院已掀开神秘的面纱,向世人展现她美丽的容颜,不过,观众可能还不知道,大剧院不仅美丽壮观,而且其建筑科技含量也十分高。
精确计算的“音响墙面”
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一层座位两侧是木制墙壁,木制墙壁被设计成一条条的竖沟,形成高低错落的效果。国家大剧院总承包联合体装饰装修分部经理许维龙告诉记者,墙壁里面是吸音棉,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是经过精确计算的,以达到声学上的最佳扩散效果,同时二楼的墙壁设计成海浪起伏的形状,可以形成漫射回声,即使音乐家不借助电声而用原声演唱,音乐厅2000名听众也都能清楚地听到美妙的歌声。
除了音乐厅,大剧院的戏剧场也使用了这样的“音响墙面”,不同的是,戏剧场的墙面用中国丝绸包裹,观众从外面看不到高高低低的竖沟。
据介绍,为了满足声学要求和视觉效果,大剧院的弧形墙体设计占整个墙体的60%,而且曲率变化很大。项目部科技攻关小组引进了全球著名的模板公司德国peri的可调曲率模板,成功解决了弧形墙面的浇筑成型难题。这种钢木结合模板通过背侧竖龙骨上的弹簧拉丝,可以任意变化弯曲度,可调曲率半径在3米到2.5米之间,这样,曲面无论弧度大小,皆可得心应手进行浇筑。
像这样看得见的高科技还有很多,比如大剧院巨大的壳体,表面金属钦板面积达3万平方米,由18398块钦金属板组成。由于是椭圆体、双曲面,所以每块钦板的形状、角度、弧度都不相同,加之钦金属板的厚度只有0.44毫米,因此对加工、制作、安装技术要求很高。还有壳体外围水池采用的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”控制,保证了水温的冬暖夏凉,从而能使水池冬天不结冰,夏天不长藻。
大剧院稳如泰山的秘密
大剧院里还蕴藏着更多的观众看不到的高科技。为了保持它与天安门地区建筑环境相协调,在设计上,要求大剧院的顶部最高点不能超过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,所以只能向地下空间发展。因此,大剧院工程有三分之二是在地下的。
大剧院要挖出一个占地120000平方米,平均埋深一26.1米、局部深度达到一32.6米,总计要运出120万方土的超大超深基坑,这不仅是北京地区最深的基础工程,在全国也属罕见。
在进行建筑地基施工时,为避免不断渗出的地下水影响施工,就要进行降水。由于大剧院基坑超大、超深,如果不断抽去地下水将使地下形成一个大“漏斗”。这个大“漏斗”将以大剧院为圆心向四周扩散,“漏斗”内发生沉降,甚至导致地基下陷都是可能的,附近的人民大会堂地基也在“漏斗”范围之内,它的基础如果因此发生沉降和下陷,后果将极为严重。项目部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,最终决定采取地下连续墙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。也就是在国家大剧院的地基外围,用混凝土从最高地下水位直到地下40米深处,构筑一道80厘米厚的密封的地下隔水墙,将地基围起来。这样,地基里降水就不会影响隔水墙外的地下水分布,不会形成大“漏斗”。实践证明,这一方法行之有效,人民大会堂地基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,工程质量等级评定为优良。
地下水抽得少了,大剧院却要“漂”起来了。根据测算,大剧院地基地下水的浮力,能让重达33万吨的物体漂浮起来,因此,如果不妥善处理好地下水产生的强大浮力,国家大剧院将成为危险的“睡莲”。
为了帮助大剧院“压住秤”,设计人员在充分利用大剧院自身重量的基础上,又回填了8000多立方米卵石,确保了其整体重量大于地下浮力。国家大剧院终于稳如泰山。
大水池多重技术防渗漏
大剧院周围有一圈水池,这是大剧院的亮点。不过,这一圈水池是在地下建筑之上的,它的防水就成了施工中的重中之重。按照设计师安德鲁的设计,防水处理只设计了一道刚性防水的防排结合型方法,整个地板25000多平方米,厚1米。不过,施工人员考虑到,像这样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,一旦出现裂缝,就会影响结构防水要求,地下水就会渗漏进大剧院内仓。经过反复论证,项目部决定在混凝土中掺加聚丙烯纤维,在浇筑时采用充分振捣、分层浇筑等施工方法加固。在后浇带处,又采用了新加坡的快易收口网,这是一种两面都有“倒刺”的合金板,先浇筑的一侧被抓牢,其后又抓牢后浇的一侧,从而使收口处缝隙弥合更严。在后浇带梯坎处,施工人员又应用了比利时的膨胀止水条,这是一种遇水就膨胀几倍的新型橡胶,从而抵紧混凝土起到堵水作用。有了这些有效措施,大剧院的防水堪称万无一失。
上一篇:广东广播中心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
下一篇:快拆模板施工技术